東湧燈塔(又稱為東引島燈塔)位於世尾山山腰上-全馬祖列島的極東之地,亦有著北疆燈塔之稱,純白色的磚造塔身,高13公尺,洋溢著18世紀歐洲式建築風格,聳立於懸崖峭壁上。東湧燈塔的興建,起源於光緒27年(約1901年),長450英尺的輪船「蘇布輪號」行經東湧附近,因觸礁沉沒,雖乘客及貨品都安然無恙,但船公司損失慘重,又由於三都澳開埠後,進出口貿易額倍增,終於促成東湧燈塔的興建。1988年文建會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並於2016年升格為國定古蹟,是台閩地區位置最北的一座古蹟。早期,燈塔位於管制區,守燈員需攜家帶眷住進燈塔裡,為了供應工作人員的食物,還設立了雞舍、豬舍等,在物資缺乏的年代,塔外的人對塔內的守燈員,可是羨慕不已,因此稱此地為「東引別墅」。燈塔下方崖邊設有霧砲兩尊,現改增設霧笛一座,取代霧砲做為助航之用,燈塔面向東海,聳立於懸崖峭壁上的白色外形,和崖下湛藍的海水相互輝映,格外引人入勝,遊客順著低矮的白色水泥護欄蜿蜒而上,就能找到這座燈塔。
【關於擂鼓石】
往東湧燈塔的步道旁還有另一個小據點-擂鼓石,擂鼓石是步道旁凸出於山壁間的一座花崗岩巨石,形狀就像一個圓形大鼓一般,似乎敲擊後會發出沈昂的鼓聲,亦是當地特殊之地質景觀。
【關於太白天聲】
前往東湧燈塔途中,太白天聲紅底白字的牌坊就在路旁,是一處聳立於巍峨巨石上視野極佳的觀景台。站在觀景台極目四望,沿岸岩石粼粼、地景險峻,遠眺汪洋一片,十分壯闊;在春夏之交的霧季,雨霧迷離,朦朧的霧氣將石頭遮掩,加上風聲與海浪澎擊沿岸岩石的潮聲交錯,若隱若現有若太虛幻境,因而得名。在此處可鳥瞰半個東引島的層巒疊嶂,亦可以飽覽斷崖峭壁的海天之險,令人目不暇給,流連低徊。若遊客在這季節(約3-5月)踏訪東引,不妨前來親身體驗一下吧!
【關於烈女義坑】
位在東引島東側、天王澳的後方,一座近百公尺高、近乎垂直的天然海蝕崖,巍峨壯麗,氣勢懾人。相傳清末年間,閩海一帶島嶼時有海盜盤據,民不聊生,一日,海盜劫掠東引,島上一漁民遭海盜殺害,漁民之妻逃至此一海蝕崖,後無退路,海盜欲強擄奸淫,漁民之妻頑抗不從,縱身躍下投崖殉節,後人感念其貞烈,因此將之取名為「烈女義坑」。烈女義坑地形險峻,山牆上刻有「忠烈傳千古」五個大字,山牆中央有條步道往下伸入海灣就是烈女義坑,遊客可沿著欄杆步道至觀景台駐足眺望,望著離海百餘公尺的峽壁高度,突出岩壁的石塊,再再都讓人為那位女子的勇氣大感佩服。烈女義坑西側有一名為「烈女石」的岩石,相傳因一女子坐望夫歸而得名,也是東引獨特的巨石景觀之一。
【關於一線天】
一線天位在東引島東側天王澳的左側岬角,為一處聳峭的海蝕溝地形,兩岩壁垂直相鄰至相接,上窄下寬,上接天、下通海,每當潮水灌入,底部海浪拍擊石塊,如萬馬奔騰之音,壯闊迴繞於岩壁間;在兩座山崖之中築有坑道,並建有一座水泥橋相連,橋面距海面僅數十公尺,卻有百公尺以上之氣勢。岩壁上題有「天縫聆濤」四個大字,絕妙說出這個景點的動人之處,是1972年時任參謀總長的賴名湯將軍蒞臨東引巡視時所題,靜塑於高聳岩壁上,頗有遠戍前線的孤絕之感。過去,一線天是軍事管制區,但現今一線天已完全開放,不需預約登記就可以自由進入參觀;拾階步行向下,抵達戰備壕溝的終點,「一線天」景致於眼前展現,想聽浪濤聲,隨時都可以前往。
【關於安東坑道】
安東坑道為一條鑿穿東引指揮部所在地-二重山的巨大戰備坑道,興建於冷戰時期1971年左右,軍方於2002年釋出坑道,由馬管處興工整修,並於2004年對外開放參觀。坑道口一席迷彩外觀,就位在幹訓班旁,從坑道口往下走,經過一路陡坡,往下約464階的階梯後,就進入了成樹枝狀分岔、別有洞天、四通八達的安東坑道。打通二重山的安東坑道內部全長約300公尺,長廊沿途共有八個孔道,連長室、大小寢室、中山室、作戰室、彈藥庫、盥洗室、甚至豬舍等一應俱全,每條都通往海邊,由於觀測洞口就位在海崖邊,舊時是砲口,如今成為了賞海、賞鷗、賞峽灣的最佳觀景平台,從洞口向外望,岩塊因不同外形而被命名為「印地安人頭」、「小狗頭」等,遊客來到此處值得一探。走訪坑道,內部種種建設原貌重現,深具觀光價值,每年4月左右,還有黑尾鷗、蒼燕鷗等保育鳥類從日本南下,在坑道口及周邊島礁棲息繁殖下一代,從觀景平台望出,碧海藍天、奇岩怪石、群鷗飛舞,令人讚嘆,每年夏天,都會吸引許多愛鳥人士至此朝聖。
【關於海現龍闕】
在東引北面沿岸風虎角的東側海濱、加油站旁的小徑下方,因位處迎風面,海濱花崗岩岩體經年累月受狂風夾帶巨浪沖擊,將地質沖刷成各種海蝕地形,短短數公里海岸線可見海蝕門、海蝕柱、海蝕溝、海蝕洞等,峭壁狀觀、視野開闊,可說是絕佳地質教室。而位於圓圓澳內側的海現龍闕是一條寬度逾丈的缺縫及一道造型奇特的海蝕門地形,每當霧季、風浪稍大或漲潮時,浪花滔天,黝黑的岩石在浪濤中若隱若現,如蛟龍翻騰嬉戲於海上,所以稱「潛龍鬧海」;風平浪靜或退潮之時,只見拱門中的清淺海水,可以觀賞到岩層豐富的節理,就成了「海現龍闕」。來到此處除了欣賞特殊海蝕地質景觀,不妨發揮一下想像力,海上蛟龍立刻出現在眼前哩!
【關於后澳】
西引后澳的海蝕地形相當豐富,有海蝕洞、海蝕門與海蝕柱等,是觀賞海蝕地形的最佳去處之一。海蝕洞的形成,是由於突出海中的岬角被海水沿著破碎的節理或岩層中較軟的部分,日積月累地侵蝕,崖壁被掏挖而成,若侵蝕作用繼續進行,海蝕洞被侵蝕穿透,則形成海蝕門;若海蝕門的門頂無法支撐而坍塌,或岬角的中段被侵蝕崩落,使前端岩塊與陸地分開,便形成孤立在海中的岩柱-海蝕柱。
【關於忠誠門】
在中柱港完成前,忠誠門一直是東引島的門戶,為昔日東引軍民進出及魚獲上下必經之處,如今已失去原有功能。忠誠門為一仿古半圓形城牆式的建築物,位於東引島南澳濱海的入口處,城樓兩側豎著「崇法務實、勤勞儉樸」八個紅底白字的大字,城牆頂上持槍阿兵哥雕像,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英勇姿態,反映東引過去處於戰地的歷史氛圍。穿過城門,拾階而上,來到島上繁華一時的「中路」,也就是依山而建的東引鬧區-中柳村與樂華村,此區保留較多傳統閩東民宅,以花崗石為建材,樸拙堅實,頗有「戰地九份」的風味,爬上城門,雕像旁更是俯看中柱港的好地點;而座落於忠誠門左後方的東引境天后宮,相傳於清朝嘉慶年間所興建,是當地居民的重要信仰中心之一。 忠誠門上有一座約於1974年興建的阿兵哥戰士雕像,已服役超過40餘年,至今仍堅守著崗位,由於一支當兵廣告的啟發,被取名為「阿榮」,可說是東引軍民共同的精神象徵,更是許多老兵舊地重遊時的必訪之地。
【關於燕秀潮音】
燕秀潮音為一處天然形成的濱海風洞,位於東引島南側海岸,四面絕壁沒有開口,藉著谷底裂縫與大海相通,每日潮汐引發潮水灌進谷底,潮浪撞擊岩面引發迴響,故名「潮音」,至於「燕秀」乃本地方言「燕巢」之意,由於本島海風強勁,燕子多無法在屋簷下築巢,昔日都棲息在山谷中,國軍進駐後,常在附近舉行實彈演習,槍砲聲隆隆巨響,使得燕子飽受驚嚇,後來便不在該處築巢。區內設有潮音亭及環谷步道,可選擇左進右出或右進左出,沿山谷繞一圈,周邊遍佈保育類植物濱柃木及海桐,站在山谷的制高點,可以360度欣賞四周的海崖、海灣、海岬及海蝕洞等多種不同景觀,尤其遠眺老鼠沙石林、浣熊石、朝山龜石,壯闊海景更是美不勝收,來訪的旅客千萬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