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夜裡失眠,所以早上醒得晚。去了半天,下午只能往近的地方跑,老公說不如去林安泰古厝走走。

 

從建國高架橋松江路出口下去,右轉在右轉,就到林安泰古厝了。只不過這裡停車非常不方便,我們轉了三圈,仍然沒有停車位,只好停在對面新生公園另外一頭,再走過去。

 

林安泰古厝目前是台北市現存古宅中年代最久的古厝之一,不用收門票。今天遊客不多,天氣涼爽,吹著徐徐微風,我們在百年古厝裡尋幽探訪。由導覽手冊的說明,我才知道,原來這棟古厝,是從四維路拆遷過來的,而且從拆遷到修復中間隔了七年的時間。

 

 

古厝入口處

 


一進門的地方,就有一座轎子。

 

古厝歷史

 

  乾隆十九年(西元1754年)祖籍福建安溪的林欽明(林堯公)率家人東渡來台,先在淡水落腳,旋移居林口庄,克勤克儉,置有田園宅地。其四子林志能(林回公)因善於經商,在艋舺開設「榮泰行」,經營船頭行和雜貨店,從事進出口貿易,生意十分興隆。在累積財富後,於現今四維路141號蓋大厝,大厝的正身完工於乾隆四十八至五十年(西元17831785年),道光二至三年(西元18221823年)其餘左右護龍等也陸續完工。林回公為紀念家鄉,飲水思源,遂將宅第定名為「安泰厝」;係取自福建泉州安溪的「安」和榮泰行的「泰」。是台北市現存古宅中年代最久的古厝之一。



遷建始末

 

  林安泰古厝距今約有二百多年,是一棟非常精緻的二進五間起四合院古宅方位坐北朝南,民國六十七年因未被列入古蹟且正好位於敦化南路拓寬用地的範圍內,在當時以都市計畫為優先考量的前提下,林安泰古厝遂遭到拆除的命運。幸而在專家學者的建議和奔走下成立遷建計畫,依照計畫拆除時先拆裝飾及附屬物,再拆隔間,最後由屋頂向下拆。古厝的一磚一石一木,經丈量記錄、分類、編號,繪製成藍圖,做為日後施工時的依據。歷經五個月,拆卸和整理的工作完成,但是遷建的地點卻遲遲無法定案,所有建材在往後六年內輾轉暫放安和路及和平西路之倉庫及高架橋下,直到遷建地點確定後才得以重見天日。並在古厝拆除七年後,由臺北市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負責在新生公園後門靠近濱江街處著手進行重建作業。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正式完工,並由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負責管理維護,民國七十六年六月十七日正式對外開放,復於民國八十九年五月規劃為「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有古厝詳細的介紹喔!




從入口處望向林安泰古厝



上:古厝庭園中,讓客人休憩的木桌椅與石椅
下:古厝庭園與小土地公廟

 



古色古香的「洗手間」

 



林安泰古厝書房陳設

 



古厝屋瓦

 



古厝內部精細之雕工

 



這是帳房內的陳設,有一個超級古老的保險箱。

這是書房內的陳設。

 



古厝內每間房間的窗花紋飾都不一樣喔!

這是臥房,有一張嬰兒搖籃。

這是客房。

 



左上:別小看這口箱子,這可是錢櫃喔!            右上:展示中的服飾品
左下:秤                                                                    右下:龍燭台

左上:古厝之帳房與書房                                         右上:古厝之客房
下:古厝之美

 




左上:館內展覽布袋戲偶                            右上:館內展覽風箏
左下:古老的大鐘                                     右下:古老的油燈

 



在古厝屋頂上愜意飛翔的麻雀

我在古厝前院留下快樂的身影

 

離開林安泰古厝,時間還早,老公說去霞海城隍廟看看好了。我們穿越新生公園去開車,新生公園很大,不時有飛機經過,為了拍飛機,我們在公園裡休息了幾分鐘。上車後,我們研究地圖,順利的抵達大稻埕。停車又是一大問題,我們先前往大稻埕碼頭五號水門停車,但是一位難求,只好繞了一大圈出來,再由迪化街進去,這次運氣好,城隍廟的門口剛好有車子離開,我們才有位子停。



大稻埕的由來

 

在台北尚未開發的時候,大稻埕原本是平埔族原住民『圭母卒社』的聚集生活的地方,直到了康熙48(西元1709),當時在台居民陳賴章向政府申請了官方開墾直到,開拓大加臘堡地區,包含了大稻埕一帶,漢人才漸漸進入這裡,開始了農業公正的生活,當時這個地區有一個很大的曬穀場,供這裡的居民使用,因此就將這裡稱為『大稻埕』。

 

 

 

大稻埕的興衰

 

從漢人進入開荒拓墾後,一直平靜的生活在大稻埕地區,直到了1920年,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實施了台灣地方官制以及行政區域改制等計劃,廢除當時台北廳直轄之艋舺、大稻埕、大龍峒三區,設立了台北市,隸屬於台北州,雖然大稻埕的區域已被裁廢,但是大稻埕並不因此就成了歷史名詞,時至今日,大稻埕仍然是台北人懷念的所在。

 

 

大稻埕碼頭的繁榮

 

大稻埕的範圍為民權西路以南,忠孝西路以北,西臨淡水河,東至重慶北路,往北是大龍峒,往南經北城門進入城中區,出南門後到艋舺,而大稻埕碼頭位於淡水河畔的5號水門處,環河北路與民生西路口;大稻埕碼頭的興起,也與大稻埕地區的發展相當有關,因為大稻埕緊鄰淡江,而稱大稻埕為稻江,1858年,清廷因英法聯軍之一役戰敗,簽訂天津條約,在1860年,淡水正式開港通商,促成大稻埕往後濃郁的異國情調與繁華景象,實際起卸的口岸,則包括艋舺和大稻埕,艋舺因居民排外性強,加上河口淤積等因素,把通商機會和台北物資集散中心的地位,拱手讓給大稻埕;往後,英、美等國商人,紛紛在大稻埕沿河的貴德街和南京西路上設立洋行,而外商鼓勵北部農民大量種茶,以便銷往自國;在外國洋行帶印引下的茶葉貿易,不但使市場擴大,也促使這裡的經濟發展開始繁榮興盛;更在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前後,劃定大稻埕的淡水河沿岸為外國人居留區,並改善貨運、碼頭設施及電力通訊等,更是奠定了大稻埕商業繁榮的基礎。

 



在新生公園遠眺圓山飯店,在藍藍天空追逐飛機身影。

 

停好車之後,老公先去城隍廟參觀,因為上次去新竹城隍廟頭很暈,所以這次我在外面等沒進去。老公說這個廟有很多年輕的女孩子會來拜拜,因為這裡有供奉月下老人。喔!我怎麼不知道這回事呢?迪化街是台北著名的傳統市集,永樂市場裡全部都是布市,整條迪化街幾乎都是賣中藥材,我們在街道上邊走邊欣賞巴洛克式建築,想像當年摩肩擦踵的熱鬧氣氛。走走也餓了累了,去哪裡吃晚飯好呢?迪化街上幾乎沒有吃飯的地方,看到廣告招牌上寫著永樂市場四樓有各是南北小吃,所以我們搭電梯上樓去看看有沒有什麼好料理。但是真令人失望,四樓美食街的攤位不多,燈光不明亮,而且幾乎沒有客人,我們不敢隨便選一家讓腸胃冒險,決定回桃園再吃晚餐。

 

我找到一個詳細介紹霞海城隍廟的網站,很值得一看。

 



左:永樂市場                                      右:霞海城隍廟

 



迪化街別具風格的建築

 

要回家之前,我們跑去大稻埕碼頭照相,來這裡運動的人很多,還有腳踏車出租,踏著鐵馬,迎著夕陽,幸福就在前方。這裡還有很多愛好攝影的人士聚集,架起相機對著遠山,老公很好奇他們到底再拍什麼,就過去問其中一位先生。這位先生說他們是來等夕陽西下的時候,要捕捉變化的光影。

 

 

從大稻埕碼頭也有渡船開往關渡與淡水,不過只有週六週日才行駛。

 



左上:戎克船                                    右上:一群愛好攝影的藝術家
下:大稻埕碼頭迷人景色

 

 



搞笑老公出場,跟小朋友搶東西吃。


好想坐著船去探險


這裡就是大稻埕碼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珊珊 的頭像
    珊珊

    珊珊來此

    珊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