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培珽手記:金湯匙裡的毒藥  

汪培珽手記-金湯匙裡的毒藥,2011年出版 

這本書,好多年以前就看過。 

汪培珽手記,已經出了好多本了,用的插畫都是弟弟的作品,這位弟弟的畫作有個特色,就是每個小插圖裡,一定會有一隻老鼠,我每次都會在圖裡面找那隻小老鼠,真的很有趣。 

汪培珽在書裡寫的都是姊姊和弟弟生活中的小故事,也許是因為他們讀的是香港國際學校,求學的環境和台灣不太一樣,所以也有更多的想法可以和讀者分享。  其中有一篇 “ 似是而非”,裡面提到的事情,我也常常遇到。 

汪培珽提到,姊姊和弟弟都遇過同學發餅乾糖果的時候,會跳過他們,因為他們不喜歡Chinese。汪培珽有開親子教養課,在課堂上提出這個案例,有個爸爸問了一個問題:「不喜歡他,為什麼不可以不給他糖果?」這個爸爸繼續說:「我不喜歡他,所以我不給他糖果,這有什麼錯?大人之所以不會這樣做,只是大人壓抑了自己個感受的結果。」

汪培珽覺得,這就是一個似是而非的例子,乍聽之下好像有理,繼續深思,就知道不太恰當,

她認為這也是現代父母最可能遇上的教育盲點,因為我們都是在權威教育下長大的,所以對於任何壓抑孩子的舉動,都會不由自主的歸類到「父母不該、也不能做的事」。  你不喜歡某個人,當然可以不請他吃糖果餅乾,但那是私底下的事。當事情變成公開的時候,你在眾目睽睽之下將某人剔除在外,就是一種污辱他人的行為(雖然這並不犯法)。別人好好的過日子,好好的上學,你可以不喜歡他,但是你不能利用一包糖果餅乾去騷擾他。說得平和一些,就是你沒有權力打擾人快樂過子的權力。  如果你要幫孩子過生日,準備到班上發邀請函,要嘛就是全班每個小朋友都有,要嘛就是私底下發。這是待人處事的基本道理。 

沒錯,我們也是這樣告訴孩子,如果要帶糖果餅乾零食到學校和同學分享,全班每個人都要有,不然就不要帶,也禁止帶來學校私底下分給好朋友,因為常引起糾紛。這個道理,我們從幼兒園時期就開始灌輸給孩子,也會跟家長溝通這個觀點。學校就是個小型社會,你可以不喜歡某人,但你不可以公開的排擠某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珊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