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到埔里去玩,參觀了桃米社區、桃源國小、紙教堂和暨南大學。
這是埔里鎮的桃源國民小學,從校園圍牆上的綠色標誌,就知道是慈濟為921重建的學校。
綠樹蔭濃的校園,充滿詩意,有好幾棵3-4人環抱才夠的大黑板樹,果然「校如其名」,像個世外的桃花源。
假日的時候,桃源國小的正門沒開,遊客要從桃米橋橋頭的小路走進去。
小肥一看到遊樂器材,就迫不及待的衝過去,盪起鞦韆來。
爬個網子吧!
兒子啊!你在看哪裡啊?媽咪的鏡頭在這兒啊!
這個溜滑梯看起來就很有歷史,是民國68年建造的,媽咪以前讀國小的時候,學校也有一座磨石子的大象溜滑梯。
從這溜滑梯溜下來,褲子就算不破,大概也會磨薄。
校園二樓樓梯一上去,有一個小小的休息區,可以在這裡看書,從二樓眺望校園美景。
校園裡有個瞭望台,從二樓上去,爬上蜿蜒旋轉的樓梯,可以遠望桃米村的風景。從這裡往對山望,學校圍牆外就是紙教堂了。
從眺望台看爸爸,爸爸怕高,所以沒上來。正當媽咪和小肥在這兒欣賞美景的時候,聽到樓下有人喊著二樓沒開放,請我們下去。
奇怪,通往二樓的鐵捲門是打開的,而且也沒有貼上任何告示,說二樓禁止參觀或者禁止登上瞭望台。
等我們下樓之後,值班人員便將通往二樓的鐵捲門給關上了。
就當我們賺到了啦~
學校的建築雖然線條簡單,但不失穩重。這個迷你的山城學校,女校長非常年輕,全校只有六班40個小朋友,其中一年級只有三個人。
路口有一隻小牛,爸爸很搞笑的餵小牛喝水。
從這裡轉進去,就可以抵達紙教堂。
這裡就是紙教堂。門票50元,可以合併使用,折抵消費。
今天是假日,來紙教堂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停車場很快就滿了。
這裡處處都可以看見園區主人設計的巧思,下面這三張圖,應該很容易猜出是做什麼用的?
這裡有個水生池,很多小孩在此地嬉戲。池邊種植者許多不知名的花,小肥在這裡拍照,笑得真開心。
紙教堂的內部,這裡真的是附近居民做主日的地方。
紙教堂的頂幕。
小肥和爺爺。媽咪幫爺爺買了一件和小肥一樣的運動衫,原本請爺爺和小肥一起穿上「祖孫裝」,這樣走到哪裡,都可以吸引大家的目光,可是爺爺害羞啦!不愛把「烏龜裝」穿在身上,這可是大師的設計的耶!
紙教堂旁的幽靜風景。
紙教堂前有一片草坪,前方還有登山步道。
回程的路上,我們轉進暨南大學逛逛,順便在這裡吃午餐。從入口開車進入校園,還要開個將近10分鐘,真的超級遠的。
這個校園裝置很特別,兩個相對的圓,小肥躺在其中一個圓上面,拍出來的照片竟然有兩個小肥。
你知道哪個是本尊,哪個是分身嗎?
這個學校真的大得離譜,像個迷宮,找來找去找不到餐廳在哪裡,只好找個學生問問。結果餐廳還要走一大段路,在這條路的盡頭處,所以爸爸決定開車上去。
這隻不知名的鳥,在地板上跳來跳去,像個小精靈般,動作超級快,媽咪為了幫小鳥拍照,追著鳥跑,又不敢逼得太緊,將小小鳥兒嚇跑。
在校園裡發現一台海×根腳踏車,爸爸又玩興大發,拍張KUSO照--「就是要海 ×根」。
小肥難得正正經經給媽咪拍張照。這張還真的蠻帥的~
帥不到一分鐘,又開始耍寶。正躺反躺各來一張。
畢業季節又快到了,有許多學生在後方的大樹下拍畢業照。
花兒開得奔放燦爛,雖然不知道她的名字,還是無損花兒的嬌豔。
爸爸說,暨南大學這麼大、學生上課來來去去很不方便,所以他們用飛碟當交通工具。小肥不停問:「是真的嗎」
是真的嗎?你說呢!
附錄:紙教堂的故事
日本阪神大地震,家住東京的坂茂建築師從報章媒體看到許多人在倒塌的建築物中罹難,許多的醫師、護士、NGO組織在內的一般市民,在災後的第一時間紛紛趕到現場投入救災工作;「身為建築師的我,究竟能夠做什麼?」坂茂思索著。
一月底,他決定到神戶一趟,找尋聚集不少越南籍難民的鷹取教會,看能不能幫上什麼忙。當他抵達「災後只剩下一尊基督像」的鷹取教會時,他簡直不敢相信眼前滿目瘡痍的街景宛如歷經二次大戰炮火的轟炸,而來自不同國籍的災民們,在斷垣殘壁中默默地舉行露天彌撒,彷彿寒冬中尋得溫暖的營火般。
為了讓集結教會的志工們能有更理想的工作環境,坂茂主動跟神父提出興建「紙建築」的構想。神田裕神父一聽,週遭房舍全遭火舌吞噬,竟然還要用紙來蓋房子,直覺坂茂的提議太不可思議了,神父搖搖頭並告訴坂茂,當有形的教會傾倒之後,真正無形的教會終於出現了;神父並追加說:「看到我們的社區遭受如此慘痛的打擊,在社區重新站起來之前,我沒有重建教堂的打算。」這句話深深撼動坂茂的心,但也更加強他要為教會做點什麼的信念。
其後,在「為社區居民打造一處集會所」的理由下,加上坂茂願意承擔紙建築經費的籌措及義工的招募,神父終於首肯。自此,每週日清晨從東京搭乘五點五十六分的新幹線特快車前往神戶,便成為坂茂的例行功課。
為了募集一千萬日幣的建造資金,坂茂透過展覽會的辦理、報上投稿呼籲、上電台宣傳以及巡迴演講等方式進行募款。此外,他也試著打電話給所有熟悉的建築業界友人,只是當時大家都已透過紅十字會捐出款項,並對於特定宗教團體的捐款也或多或少有所遲疑。
儘管如此,還是有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透過電台或報社轉來數千或數萬日幣的小額捐款,當中平成建設的社長高橋松作適值母喪,仍關心紙教堂的推動計畫,甚至將「紙教堂」的模型印在電話卡上,當作母親告別式上弔客的回禮,並將一百萬日幣的香奠金全數捐出。
除了資金的募集外,坂茂也展開建材的募集,諸如太陽工業株式會社的帳篷和聚碳酸酯浪板、太陽水泥工業的連續壁、東洋事業部的金屬器具、大光電機的照明器具等的捐贈,並在一百六十多位義工的相挺下,於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三日開始動工。
這座野田北部居民暱稱為Paper Dome的紙教堂,是以成本較低的玻璃纖維浪板構築成長方形的外牆,內部則用五十八根紙管(長度5m、直徑33cm、厚度15mm)建構出一個可容納八十個座位的橢圓形空間。坂茂利用紙管構成的橢圓形與外牆之間的空間形成一個迴廊,屋頂則覆蓋以透光的天幕,當光線由屋頂射下,形成一種莊嚴與神聖的氛圍。這座紙建築設計的原始目的,是作為社區的集會中心,但禮拜天亦兼作教會的彌撒場地。
在許多有心人士的慷慨贊助以及義工們的無私付出,鷹取Paper Dome在震後八個月的九月十七日,終於完工。
《資料取自「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網站」http://www.homeland.org.tw/homeland/03-2-3.htm》
十年後,紙教堂功成身退,並在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的推動下,將五十八根紙管運到九二一大地震災區埔裏桃米生態社區。他邀請設計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的建築師邱文傑,在紙教堂旁再設計一棟象徵台灣精神的新故鄉見學中心。
鷹取紙教堂是以玻璃纖維浪板構築長方形外墻,訪客經回廊走入大廳,會感受由屋頂棚幕射入的天光,生成向上昇華的奇妙感受。廖嘉展表示,新生的桃米紙教堂,與“前世”鷹取教堂幾乎一模一樣。
邱文傑表示,見學中心以台灣常見的C型鋼為主結構,卻把鋼彎成各種形狀,讓“彎曲的鋼”和“硬起來的紙”形成有趣的對比。
紙教堂前的廣場將成為露天表演中心,見學中心則做為農民市集、社區營造工作坊與展覽之用。九月二十日將舉行天主教與基督教的祈福儀式。【2008/08/22 聯合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