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這本書的序裡,提到美國兒童文學界有兩項很重要的獎項,一個是美國圖書館學會所頒贈的「紐伯瑞文學獎」,一個是號角雜誌頒贈的「波士頓環球號角獎」,這兩個獎項有不同的評審和評選標準。可是在一九九三年,這兩個獎卻同時把首獎頒給同一本書,就是這本「想念五月」。

 

這本書很短,故事也很簡單,小女孩夏兒因為沒有爸媽,從小在親戚朋友間流浪,直到遇見了五月姑媽和歐柏姑爹,夏兒才真正有了家。

 

不過,夏兒只和五月姑媽相處了六年,在她十二歲的時候,五月姑媽就因病去世了。和五月姑媽鶼鰈情深的歐柏姑爹,像是沒有動力的船,失去了生命的方向。沈浸在深深的悲傷的歐柏姑爹,開始覺得五月姑媽的靈魂其實沒有離開,一直在他的身邊。夏兒也很自責,因為她不能成為歐柏姑爹繼續熱愛生命的理由。

 

讀到這段文字時,心中有著深深的震撼......

 

人們似乎以為只要把那些專門辦喪禮的人--葬儀社的人、神父或牧師找來,為我們舉辦一項儀式,當儀式結束了,我們的悲傷以會跟著消失似的。其實,當我們失去五月姑媽的時候,歐柏姑爹和我最想做的一件事不是辦喪禮,而是抱著對方,一起躲在我們的車屋裡痛哭幾天幾夜。但是我們一直沒有機會這樣做,因為人們希望你按照某種既定的儀式去表現你的悲傷,就像我們必須按照某種方式結婚、上教堂做禮拜、教養小孩一樣。.............五月姑媽的喪禮,使歐柏姑爹和我變成暫時的社會人,我們從來都沒有機會可以嚎啕大哭、抓頭髮。我們被要求要「適當的」表現我們的悲傷。.........摘錄自想念五月P65


 

面對深愛的人逝去,不能沈溺於悲傷,必須打起精神應付所有的事情,繁瑣的儀式、關心的訪客,這些都只是增加悲傷的重量。可是,社會習俗就是逼得你必須這麼做,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珊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